(“丈人”原本可能是指老丈人,后来被理解为丈夫,这里直接改成了“良人”,指恋人或丈夫,让他“夜晚很长,慢慢享受”。) 黄色文学永久地址: huangsewenxue.com 最新的免翻地发布:huangsewenxue.net 自动回复邮箱:bijiyinxiang@gmail.com 《三妇艳》南朝梁·王筠:“大妇留芳褥,中妇对华烛。小妇独无事,当轩理清曲。丈人且安卧,艳歌方断续。” 《三妇艳词十一首》南朝陈·陈叔宝: “大妇避秋风。中妇夜床空。小妇初两髻。含娇新脸红。得意非霰日。可怜那(哪)可同。 (霰,白色不透明球形或圆锥形的固体降水物,俗称雪珠、雪子、雪糁。此处可能是取霰见日易融化之意,写小妇年华正好,娇小可爱,如雪未化,所以与“避秋风”、“夜床空”的大妇、中妇不同,夜夜笙歌,被夜夜宠幸,非常得意。又,“流霰”喻指“流泪”,也可能是说小妇还没有到独对红烛空垂泪的时候。) 大妇西北楼。中妇南陌头。小妇初妆点。回眉对月钩。可怜还自觉。人看反更羞。 大妇主(乐府作弄)缣机。中妇裁春衣。小妇新妆冶。拂匣动琴徽。长夜理清曲。馀娇且未归。 大妇妒蛾眉。中妇逐春时。小妇最年少。相望卷罗帏。罗帏夜寒卷。相望人来迟。 大妇上高楼。中妇荡莲舟。小妇独无事。拨帐掩娇羞。丈夫应自解。更深难道留。 (可能是说丈夫本来想“雨露均沾”,但在小妇这里逗留太久,大妇、中妇已经不在房间了。小妇拨弄床榻帏帐掩盖娇羞,希望丈夫整夜留下来,但又怕被旁人知道自己挽留丈夫,被闲话不让丈夫“雨露均沾”,所以“更深难道留”。顺便一提,一些学者认为古人的日常作息是日落而息,睡到半夜起来一下,然后又继续睡,今天倡导的八小时连贯睡眠可能是工业革命后形成的,仅供参考。) 大妇初调筝。中妇饮歌声。小妇春妆罢。弄月当宵楹。季子时将意。相看不用争。 (伯仲叔季,季的意思就是最小。大概就是说大妇、中妇知道不用争了,都看向小妇,小妇最小,该她被宠幸。时,时不时。将意,表达心意,这里可能是说偷偷看一眼丈夫,眉目传情。) 大妇爱恒偏。中妇意常(乐府作长)坚。小妇独娇笑。新来华烛前。新来诚可惑。为许得新怜。 (为许,为此,因此。) 大妇怨空闺。中妇夜偷啼。小妇独含笑。正柱作乌栖。河低帐未掩。夜夜画眉齐。 (比喻很多,慢慢感悟。) 大妇正当垆。中妇裁罗襦。小妇独无事。淇上待吴姝。鸟归花复落。欲去却踟蹰。 大妇年十五,中妇当春户。小妇正横陈,含娇情未吐。所愁晓漏促,不恨灯销炷。 (春户,开怀春之门户,可能是指女子初潮。古代女子一般十四左右才初潮。春宵苦短,儿女情长。) 大妇酌金杯,中妇照妆台。小妇偏妖冶,下砌折新梅。众人何假问,人今最后来。 (大意:三妇陪酒、表演歌舞,小妇因为去台阶下面折新开的梅花而姗姗来迟。)” 《三妇艳》南朝陈·张正见:“大妇织残丝,中妇妒娥眉。小妇独无事,歌罢咏新诗。上客何须起,为待绝缨时。” (为待,等待。绝缨,扯断结冠的带。据 《韩诗外传》卷七载: 楚庄王宴群臣,日暮酒酣,灯烛灭。有人引美人之衣。美人援绝其冠缨,以告王,命上火,欲得绝缨之人。王不从,令群臣尽绝缨而上火,尽欢而罢。后三年, 晋与楚战,有楚将奋死赴敌,卒胜晋军。王问之,始知即前之绝缨者。后遂用作宽厚待人之典,也用以形容男女聚会,不拘形迹。此首可能是写主人用家里歌伎招待客人,客人按捺不住,不等诗歌环节结束就起身了,于是主人说不用起身,等诗歌环节完了歌伎自会过来服务。) 《三妇艳诗》南朝宋·刘铄:“大妇裁雾縠,中妇牒冰练。小妇端清景,含歌登玉殿。丈人且徘徊,临风伤流霰。” (“小妇端清景”可能是说小妇的眼瞳映出了明月清影,又或者其他类似的意思。丈人听到清婉稚声,临风徘徊,伤心流泪。) 《三妇艳诗》南朝齐·王融:“大妇织绮罗,中妇织流黄。小妇独无事,挟瑟上高堂。丈夫且安坐,调弦讵未央。” (直接用乐府原句改写数字,用调琴比喻调情。) 《三妇艳诗》南朝梁·昭明太子:“大妇舞轻巾,中妇拂华茵。小妇独无事,红黛润芳津。良人且高卧,方欲荐梁尘。” (“梁尘”仍然是形容歌声的,典故略。) 《三妇艳诗》南朝梁·吴均:“大妇弦初切,中妇管方吹。小妇多姿态,含笑逼清卮。佳人勿馀及,殷勤妾自知。” (清卮,劝人饮下的一杯清酒。馀及,很罕见的一个词语,可能意思是“额外的追赶、抓逮、触碰”。不需要额外示意,姬妾自知殷勤侍奉。) 《三妇艳》唐·董思恭:“大妇裁纨素,中妇弄明珰。小妇多姿态,登楼红粉妆。丈人且安坐,初日渐流光。” (明珰,“耳著明月珰”的省略语。初日渐流光,可能是说小妇嫁入家中时日尚短,而这段时间每天都流光溢彩。) 《三妇艳》唐·王绍宗:“大妇能调瑟,中妇咏新诗。小妇独无事,花庭曳履綦。上客且安坐,春日正迟迟。” (花庭曳履綦,在花庭留下自己的仙踪芳迹。) 《三妇诗》唐·权德舆:“大妇刺绣文,中妇缝罗裙。小妇无所作,娇歌遏行云。丈人且安坐,金炉香正熏。” 《三妇艳》明·纪坤:“大妇鸣夜杼,中妇营晨炊。小妇日高起,傅粉调臙脂。婉娈丈人前,借问怜者谁。” (小妇在丈夫面前撒娇,还问他觉得谁最可堪怜爱。) 《长安有狭斜行》南朝梁·简文帝:“……大妇舒绮絪,中妇拂罗巾。小妇最容冶,映镜学娇嚬。丈人且安坐,清讴出绛唇。” 《长安有狭斜行》汉·徐防:“……大妇缣始呈,中妇锈初营。小妇多姿媚,红纱映削成。上客且安坐,胡床妾自擎。” (可能是将尾句“丈人”改成“上客”的鼻祖。) 最后,我也忍不住想要仿写一首,兼咏新冠疫情,供诸位一笑:“大妇脱口罩,中妇奉汤药。小妇多咳嗽,昨夜刚高烧。阳康未必痿,见幼自雄起。” 2022年12月24、25日。 第62章 浅谈合理的女性生育年龄 浅谈合理的女性生育年龄 近日在b站看到有人发这么一些文字: [uploadedimage:14522618] 上面主要考虑了后代的问题。从女性自身的角度讲,过早的性行为会增加以后患宫颈炎乃至宫颈癌的概率;而如果想要降低以后患乳腺疾病乃至乳腺癌的概率,除了尽量不要生气,还应该尽量在25岁前生育并母乳喂养。 那么,将上述几点综合起来,并考虑到妊娠并发症可以医治,而先天愚型儿基本不能医治,我认为最合理的女性生育年龄是上限25岁,下限则视医疗水平而定,并且尽量是无性行为的人工授精(或无插入授精)怀孕。你觉得我说的对吗? 正好今天又是西方的耶诞节,耶稣他母亲玛丽亚据说也是处女怀孕,而我亦一时兴起写到这里,缘分啊。 2022年12月25日 第63章 赤松子的“玄蛊血” 赤松子的“玄蛊血” 之前写《没有怀孕的萝莉可以泌乳吗?》一文时,由西汉开国功臣之一的张苍联系到了张良,提到张良最后追随赤松子修道去了。当时偷懒直接照抄的网络百科,今天研究了一下各种古籍的原文,感觉又有新的收获。 “赤松子以玄虫血,渍玉为水而服之,故能乘烟上下也。”(晋·葛洪《抱朴子内篇》。) “玄虫血”是什么东西?用蝉(玄虫)的血水渍泡玉屑吗?我猜想,原本可能是“玄蛊血”,抄成“虫”是抄错了: “赤松子者,神农时雨师,服水玉以教神农,能入火自焚。至昆崙山,常止西王母石室中。随风雨上下,炎帝少女追之,亦得仙俱去。至高辛时,复为雨师,今之雨师本是焉。《丹台录》云:为昆林仙伯,治南岳山。《抱朴子》云:赤松子以玄蛊血,渍玉为水而服之,故得乘烟上下也。玉屑服之与水饵,皆令人不死。”(宋、元·赵道一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。) 可以看到,赵道一引用版本的《抱朴子》和今日通行本《抱朴子》不同,写的是“玄蛊血”。引用版本有时候可能比通行本更接近原文,比如通行本《淮南子》写“商汤桑林祷雨”只有“汤之时七年旱,以身祷于桑林之祭”一句,而《文选·思玄赋》李善注引《淮南子》则云:“汤时,大旱七年,卜,用人祀天。汤曰:‘我本卜祭为民,岂乎?自当之!’乃使人积薪,剪发及爪,自洁,居柴上,将自焚以祭天。火将然,即降大雨。”之前我还提到,今日通行本《淮南子》没有“蔡之幼女,卫之稚质”等诸句,我是根据汉代许慎《淮南鸿烈解》补充的。 “玄蛊血”听起来比“玄虫血”更加邪门了——“蛊”不是蛊术、毒虫吗?赤松子用毒虫血渍泡玉屑?其实,“蛊”还有别的意思: “晋侯有疾,求医于秦,秦伯使医和视之,曰:疾不可为也,是谓近女室,疾如蛊,非鬼非食,惑以丧志。良臣将死,天命不祐。公曰:女不可近乎?对曰:节之。先王之乐,所以节百事也……【此处省略原文以“乐”言节制等内容。】【晋国正卿,相当于国相(执政卿)兼最高军事长官(上卿)】赵孟曰:何谓蛊?对曰:淫溺惑乱之所生也,于文皿虫为蛊,榖之飞亦为蛊,在《周易》,女惑男,风落山,谓之蛊,(晋代杜预注解:巽下艮上,蛊【《周易》中“蛊”卦为巽下艮上】。巽为长女,为风,艮为少男,为山,少男而说【悦】长女,非匹故惑,【如】山木得风而落。)皆同物也。赵孟曰:良医也!厚其礼而归之。”(《左传》。) 综合来看,就是晋侯(此时为晋平公)喜欢年长自己很多的女子(俗话说“三十如狼,四十如虎,五十坐地能吸土”,一些女子年龄越大性欲越强),匹敌不了,被“蛊惑”、榨干了,是谓“蛊疾”,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房事纵欲无度成疾。“赵孟”是春秋时人们对晋国赵氏历代宗主的尊称,此处指史书上被尊称为“赵文子”的晋国正卿赵武(也就是民间传说故事里的“赵氏孤儿”;但传说和真实历史有出入,可参考网络百科“赵武”词条)。医师和说完“良臣将死”这番话的当年,赵武病逝,而晋平公又活了八九年。大概是国君沉迷女色,政事都交给手下,所以比起国君纵欲而死,“良臣”会先一步累死吧。如果没心没肺,纵欲而不过度,那就活得更久了,所以诸葛亮累死了三十多年后阿斗才病死。如果蜀国早点灭亡,可能阿斗玩得更嗨,死得更晚。 所以我猜想,所谓“玄蛊血”,其实就是后世房中术合药之类的东西。 汉代刘向的《列仙传》中,则没有提“玄蛊血”,但有一首赋咏赤松子: “赤松子者,神农时雨师也。服水玉以教神农,能入火自烧。往往至昆崙山上,常止西王母石室中。随风雨上下,炎帝少女追之,亦得仙俱去。至高辛时,复为雨师,今之雨师本是焉。   眇眇赤松 飘飘少女 接手翻飞   冷然双举 纵身长风 俄翼玄圃   妙达巽坎 作范司雨” 玄圃,传说中昆仑山顶的神仙居处,中有奇花异石。但如果将“玄”替换成意思相近的“清”,则又是别的意思——“清圃”一词出现于马王堆汉墓医书中,一般认为指阴阜或阴道前庭。而古书中的“搓仙台”则一般认为指阴蒂周围部位。 唐《元阳子金液集》则记载了一种与赤松子有关的丹药: “赤松子者,即是淮南王也。诀云:淮南王鍊秋石,呼黄帝美金花,更无别道。”即,“赤松子炼秋石”就是“淮南王炼秋石”就是“黄帝美金花”。读过我以前文字的话,应该知道“秋石”、“美金花”可以指什么。 宋代高似孙在南朝梁·陶弘景《真诰》卷五“甄命授第一”下面注释“道授”,即记录此卷内容的传承情况: “此有长史掾各写一本,题目如此,不知当是道家旧书。为降杨时说其事,旨悉与真经相符,疑应是裴君所授,所以尔者。按:《说宝神经》云:道日此后,云我之所师南岳赤松子。又,房中之事,惟裴君少时受行耳。《真诰》中有“吾昔常恨此,赖解之早耳”,此语亦似是清灵言故也。” 裴君,汉代仙人清灵真人裴君,一说名元仁,一说字玄仁。高似孙认为书中“吾昔常恨此,赖解之早耳”等句可能不是陶弘景自己写的,而是陶抄录本派宗祖之一清灵真人裴君的原话。清灵真人裴君师从赤松子传人支子元,少时即受教房中之事——可能是打破了加冠之后才受教的惯例,所以比较特殊(之前被炼,之后炼别人[bushi])。宋·孙夷中《三洞修道仪》: “初入道仪 凡初欲学道,男七岁,号录生弟子,女十岁,号南生弟子,始授训师门。性行稍淳,与授三戒五戒,渐止荤血。自此后,不更婚嫁。如已成夫妇者,男称清真弟子,女称清信弟子。常依科斋戒,兼行黄赤交接之道,能便断得,即为佳也。其童男女秉持至十五岁,方与诣师,请求出家(舍俗者不拘少长【原书注】)。” 2022年12月26日 第64章 “接补”小记 明·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: “人气……发明:时珍曰:医家所谓元气相火,仙家所谓元阳真火,一也,天非此火不能生物,人非此火不能有生。故老人、虚人,与二七以前少阴同寝,藉其薰蒸,最为有益。杜甫诗云:暖老须燕玉,正此意也;但不可行淫,以丧宝促生耳。近时术家,令童女以气进入鼻窍、脐中、精门,以通三田,谓之接补,此亦小法,不得其道者,反以致疾……” 往鼻窍吹气倒是没有什么,但往肚脐、男性尿道口(龟头马眼)吹气,前者可能让空气进入肠道,后者则可能让空气进入输精管、睾丸进而直接进入血液。如果你是医生,或者不幸亲身体验过,应该知道输液时如果不慎混入空气会有多么严重。所以给男性口交虽然雅称“吹箫”,但医生会建议只吸不吹,顶多哈气一下。(记得初中时,班上几个男生交流小黄文里面的“吹箫”究竟是指什么,然后路过一位博学的女生,就告诉他们:雅称舔舐生殖器,给男的做叫吹箫,给女的做叫弄玉。我正好在一旁听到了,至今记忆犹新。) 查了一下,“接补”一词在常见古籍中出现了85处。因为是多义词,所以除去与医疗、养生无关的,这下除了《本草纲目》和道书《阴符玄解》,其他“接补”都是列了药材的。所以我猜想,最早“接补”其实意思是从男性尿道口、女性阴道口把药吹或送进去,起到类似于现代医学输液的作用(即便没有直抵输卵管、输精管,阴部皮肤薄而毛细血管密集,吸收药物的效率也几十倍于其他各处皮肤,近似于直接进入血液);后世此法失传,术家以讹传讹,谣传成了吹空气。有的药从肚脐或肛门给药,也是类似的,让药物不经过胃酸洗礼,直接进入肠道和血液。 然后我又想到,鼻部因为“受天之气”,被称为“天牝”,牝就是雌性或雌性生殖器。或许,最早“天牝”并不单指鼻部,人体上的每一窍(男性头部七窍加肚脐、马眼、肛门,女性七窍加肚脐、尿道口、阴道口、肛门),其实都是“天牝”,只是因为鼻部进气很正常、其他“天牝”进气或进气一多就会致病,所以后来“天牝”特指鼻部了。如果用药的话,应该视具体情况,从各个合适的“天牝”给药。个人猜想,仅供参考。 2022年12月26日 第65章 “梓童”与“小童” 梓童与小童 因为蜀地有地名“梓潼”,古时也写作“梓童”,于是我搜索了一下“梓童”,然后知道了“梓童”是宋以后通俗文学中皇后的自我谦称,是由古代的“小童”来的。《论语·季氏》: “邦君之妻,君称之曰夫人,夫人自称曰小童,邦人称之曰君夫人,称诸异邦曰寡小君,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。 【三国魏·何晏】注:孔曰:小君,君夫人之称,对异邦谦,故曰寡小君。当此之时,诸侯嫡妾不正,称号不审,故孔子正言其礼也。 【唐·陆德明】音义:称尺證反下同嫡,丁历反本又作适同。 【宋·邢炳】疏:《正义》曰:此章正夫人之名称也。邦君之妻者,诸侯之夫人也。妻者齐也,言与夫齐体上下之通称,故曰邦君之妻也。君称之曰夫人者,夫之言扶也,能扶成人君之德也,邦君自称其妻则曰夫人也。夫人自称曰小童者,自称谦言已,小弱之童稚也。邦人称之曰君夫人者,谓国中之臣民,言则系君,而称之言是君之夫人,故曰君夫人也。称诸异邦曰寡小君者,诸于也,谓已国臣民称己君之夫人于他国之人,则曰寡小君,对异邦谦也。以对异邦称君曰寡君,谦言寡德之君,夫人对君为小,故曰寡小君也。异邦人称之,亦曰君夫人者,谓称他国君妻亦曰君夫人也。以当此之时,诸侯嫡妾不正,称号不审,故孔子正言其礼也。” 一些学者认为,宋以后“小童”变成“子童(梓童)”,是因为理教盛行,忌讳谓尊者为“小”,于是改为“子”;又因为子梓相通,并且梓树象征有子,还有汉武帝梦梓树,临幸卫子夫使其怀孕,后来卫子夫获封皇后的传说,所以有了“梓童”。并且也不限于皇后自称,可用于仙女自称或皇帝、国王称呼其后等等。(另外,春秋时期的丧礼上,如果死者是王那么致辞中就谦称为“小童”,死者是公、侯就谦称为“子”。) 但“梓潼(童)”这个地名却与上文无关,而是来自于一则有些意味深长的神话传说:“《蜀记》:昔,夏禹欲造独木船,知梓潼县尼陈山有梓木,径一丈二寸,令匠者伐之。树神为童子,不伏,禹责而伐之。”(宋·叶庭圭《海录碎事》。)民间传说,尼陈山得名于大禹治水,在此山堆陈泥土,后面因为伐梓木、梓神化为童子和大禹对线一事,所以尼陈山又名梓潼(童)山,山下的蛇水又名梓潼水、潼水。无独有偶,吴地一处地名也是大禹治水而来的,也与童子有关,我在拙作《杂谈古籍中的“童男童女”(其一)》中曾经引用并分析过,不再重复。 于是顺便查了一下其他有“童 船”关键词的文献,觉得这些最有意思:(下面有的是相邻段落出现了“船”,我引用时没有引用相邻段落。另外,徐福等秦代方士相关之事,大家都多少知道一些,以前我也讲过,也不列在下面了。) “母丘俭【毌(guàn)丘俭,常被误写作毋丘俭、母丘俭,三国魏名将,多次打败高句丽,收复汉代辽东四郡并拓地千里】遣王领【这里仍然是错别字,应该是“王颀(qí)”】追高句丽王宫【“宫”指国王“位宫”】,尽沃沮【今朝鲜东北部、中国邻朝俄边境一带及俄占海参崴一带,泛指图们江流域及其周边】东界。问其耆老,言国人常乘船捕鱼,遭风吹数十日,东得一岛,上有人,言语不相晓,其俗常以七夕【按下面《三国志》的说法应该是“七月”】取童女沉海。”(晋·张华《博物志》宋代抄本。) “王颀别遣追讨宫,尽其【沃沮】东界,问其耆老:海东复有人不?耆老言,国人尝乘船捕鱼,遭风见吹数十日,东得一岛,上有人,言语不相晓,其俗常以七月取童女沉海。又言有一国亦在海中,纯女无男。又说得一布衣,从海中浮出,其身如中(国)人衣,其两袖长三丈。又得一破船,随波出在海岸边,有一人项中复有面,生得之,与语不相通,不食而死。其域皆在沃沮东大海中。”(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三十》。) 我查了一下,日本海(古称鲸海,朝鲜称东海)上岛屿很少,只在临近四周大陆、大岛的地方有一些岛屿,所以有的学者认为王颀一直追击到了今天海参崴以北的地方,这里的人出海遇到冬季西北季风,可以漂到日本北海道岛或者北海道岛周边的小岛。 [uploadedimage:14609627] “少男风,童女电:《管辂别传》曰:辂遇清河太守,时天旱,辂曰:今夕当雨——树中已有少女微风,树间又有阴鸟和鸣,又少男风起,众鸟乱翔,其应至矣。果大雨。傅玄诗曰:童女掣电策,童儿挽雷车。”(隋·杜公瞻《编珠》。) “汾州女子:隋末筑汾州城,惟西南隅不合,朝成夕败,如此数四焉。城中一童女年十二三,告其家人云:非吾入筑城,终无合理。家人莫信,邻里哂之。此后筑城,败如初。童女曰:吾今日死,死后瓮盛吾,埋于筑处。言讫而终,如其言瘗之,瘗讫即板筑,城不复毁。(出《广古今五行记》。)波斯王女:吐火罗国缚底野城,古波斯王乌瑟多习之所筑也。王初筑此城即坏,叹曰:吾今无道,天令筑此城不成矣。有小女名那息,见父忧恚,问曰:王有邻敌乎?王曰:吾是波斯国王,领千馀国,今至吐火罗中,欲筑此城,垂功万代,既不遂心,所以忧耳。女曰:愿王无忧,明旦令匠视我所履之迹,筑之即立。王异之。至明,女起步西北,自截右手小指,遗血成踪,匠随血筑之,城不复坏。女遂化为海神,其海至今犹在堡下,水澄清如镜,周五百馀步。(出《酉阳杂俎》。)”(宋·李昉《太平广记》。)这两个女子不是人类?还是说有神灵托梦?我却觉得,真相可能是有方士在她们睡着了时在耳边低语,让她们以为被托梦了。这是在我们想象范畴内的解释,也有可能真相已经超越了你我的想象。 “《南越志》云:……绥安县北有连山,昔越王建德伐木为船,其大千石,以童男女三百人牵之,既而船俱坠于潭。时闻附船者有唱唤督进之声,往往有青牛驰回船侧。……”(宋·乐史《太平寰宇记》。)(以前我也引用过。) 然后顺便查了一下古书上的“小童”除了指君夫人、皇后还可以指什么。 道家的诸多“童子”中,也有名字带“小童”的,以“襄城/襄野小童(牧马小童)”和“青真/清真小童”最为著名,还有“东海小童”、“青华小童”、“青衣小童”等。 “【南朝梁】刘遵《繁华(应令)》:【“应制”、“应令”略有区别,“应令”指魏晋以来应皇太子之命令而和的诗文。】 可怜周小童,微笑摘兰丛。 鲜肤胜粉白,慢脸若桃红。 (慢,《艺文类聚》作【月+曼】)【这个生僻字我记得拙作“房中术”系列的一还是二里面有,我还在评论区探讨了一下。】 挟弹雕陵下,垂钓莲叶东。 腕动飘香麝,衣轻任好风。 幸承拂枕选,得奉画堂中。 (得,《艺文类聚》作侍) 金屏障翠被,蓝帕覆薰笼。 (《艺文类聚》无金屏二句,盖类书节本) 本知伤轻薄, (知,宋刻【宋刻本】作欲,误,今从《艺文类聚》) 含词羞自通。 【综合来看,金屏二句应该是隐晦地写房中之事,所以本知二句就是写周小童害羞了,知道自己轻薄撩人,不想说自己对房中之事无师自通。】 剪袖恩虽重,残桃爱未终。 蛾眉讵须嫉,新妆递入宫。 (妆递,《艺文类聚》作姬近)” (清·纪容舒《〈玉台新咏〉考异》。) 一般认为此诗是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娈男童之风盛行的代表作之一。 汉·王充《论衡·订鬼》: “……鸿范:五行二曰火,五事二曰言,言火同气。故童谣诗歌为妖言,言出文成,故世有文书之怪。世谓童子为阳,故妖言出于小童。童、巫含阳,故大雩之祭,舞童暴巫。雩祭之礼,倍阴合阳,故犹日食阴胜,攻社之阴也。日食阴胜,故攻阴之类,天旱阳胜,故愁阳之党。巫为阳党,故鲁僖遭旱,议欲焚巫。巫含阳气,以故阳地之民多为巫。巫党于鬼,故巫者为鬼巫。鬼巫比于童谣,故巫之审者,能处吉凶。吉凶能处,吉凶之徒也。故申生之妖见于巫,巫含阳能见,为妖也……” 可见课本上说王充是“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”,大错特错。王充只是有一些无神论(事实上也不是“无神论”,他原话是“衰世好信(言)鬼,愚人好求福”,国家兴亡,“在人不在鬼,在德不在祀”。可见他的思想类似于孔子,对鬼神“敬而远之”罢了)的思想,本质上仍然是一个非唯物主义(泛唯心主义)者。(“本篇对社会上各种关于鬼的传说进行了分析考订,同时把《死伪篇》《纪妖篇》中关于鬼神的观点,作了较系统的论述,因此篇名《订鬼》。王充首先反对死人的精神能变鬼的观点,他指出:“凡天地之间有鬼,非人死精神为之也,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。”同时,他再一次斥驳了鬼有知,能害人的说法。指出人死并不是鬼害的,人死亡的原因是疾病,与鬼无关。对于鬼的各种传说,除对个别传说存疑外,王充一般都用气构成万物的观点加以解释。他反对人死后精神能变成鬼,但却承认世间确有各式各样的由无知的“阳气”构成的鬼。他反对鬼有知、能害人,却承认有一种由“阳气”构成的鬼带毒,毒能击杀那些命中注定该死的人。王充还认为,鬼这种妖象是预示国家衰亡和个人灾祸的征兆,“人将亡,凶亦出;国将亡,妖亦见”。这些观点在本篇中表现得较为明显。”【子夜星网站整理编校版《论衡》订鬼篇题解。下面的翻译也是根据该网站的翻译节选与删改的。】) 翻译: “……《(尚书·)洪范》记载,五行中第二位是火【水火木金土】,五事中第二位是言【貌言视听思】。言与火都同属于阳气,所以童谣、诗歌都是妖气诱导的言语。话说出来(也可以改成)文字写出来,所以世间上有以文书表现的怪异现象。世人认为童子属阳,所以妖言出于儿童的口里。儿童、巫师含有阳气,所以举行大雩祭祀时,让儿童不停地跳舞,把巫师晒在太阳下。雩祭这种典礼,是为了助长阴气以调和阳气;这就如同日食时阴气过于旺盛,就讨伐社神的阴气一样。日食时阴气胜过阳气,所以要攻伐属于阴类的东西;天旱时阳气胜过阴气,所以要折磨属于阳类的东西。巫师属于阳类,所以鲁僖公时遭受旱灾,就和大臣们商议要烧死巫师以损阳气。巫师含阳气,所以南方的老百姓许多人都作巫师。巫师属于鬼这一类,所以称巫师为鬼巫。鬼巫等同于童谣,因此巫师中的高明者,能够判断吉凶之事。吉凶能够判断,巫师也就和预示吉凶的妖象同属于一类了。所以申生的妖象通过巫师显形来预言吉凶,巫师含有阳气,所以能把申生的妖象表现出来。……” 再参考《三辅黄图》记载的“【汉】武帝时,祭泰乙上通天台,舞八岁童女三百人,祠祀招仙人祭泰乙”,我推测上古的“巫”有很多都是童男童女担任的,或是像后世道士一样,一个道士下面两个或多个“实习”的童男女,统称为“巫”。 因此也难怪在清代的《钦定古今图书集成》书中,《博物汇编·神异典》这一部的“小童”最多,多达45处了。 汉·刘安《〈淮南鸿烈〉解》有言:“夫宋画吴冶,刻刑镂法,乱脩曲出(绘画,冶金铸剑【可参考写干将莫邪的那篇拙作】,雕刻,音乐等艺术门类),其为微妙,尧、舜之圣不能及;蔡之幼女,卫之稚质,梱纂组,杂奇彩,抑黑质,扬赤文,禹、汤之智不能逮。”可见喜欢艺术(含二次元)和炼铜就是人的天性,人民群众在这些方面激发的巧思、智慧已经超越了圣贤治理天下的智慧。这种令人着魔的魅力、魅惑,或许就是“小童”与巫、鬼相通相似的又一点吧。 2022年12月28日~2023年1月5日。 第66章 杂谈僧侣与婚姻及其他 杂谈僧侣与婚姻及其他 推荐BGM:【【祖娅纳惜·FRE】孽海记】 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94411y7tE/ 我们总是习惯认为僧侣与男女之事、婚姻无关。不过这是汉传佛教(宋以后非密宗汉传佛教)让你形成的刻板印象,在历史上或者今天的一些国家,僧侣其实和男女之事、婚姻关系匪浅。比如直到今天,东南亚佛教(小乘佛教)的僧侣也是可以结婚的。而我们的邻居日本则是先严后松——佛门戒律在鉴真东渡后一度变得很严,后来又逐渐变松了,现在大部分日本僧侣(除尼姑)都是已婚了。至于历史上密宗之事,我已经写过几篇了。而在古代真腊国(今柬埔寨),僧侣更是和所有人的婚姻都息息相关,因为真腊国习俗,女子出嫁前必须由僧侣破处,然后还得赎身,不然就归僧侣了【好家伙】。元·周达观《真腊风土记》记载: “室女 人家养女,其父母必祝之曰,愿汝有人要,将来嫁千百箇丈夫。富室之女自七岁至九岁,至贫之家则止于十一岁,必命僧、道去其童身【此书前文有写,这地方僧比道多得多,所以主要就是僧侣】,名曰阵毯。盖官司每岁于中国四月内择一日,颁行本国应有养女当阵毯之家,先行申报官司。官司先给巨烛一条,烛间刻画一处,约是夜遇昏点烛,至刻画处,则为阵毯时候矣。先期一月或半月或十日,父母必择一僧或一道,随其何处寺观,往往亦自有主顾。向【向来】上好僧皆为官户富室所先,贫者不暇择也。官富之家,馈以酒、米、布帛、槟榔、银器之类,至有一百担者,直【值】中国白金二三百两之物,少者或三四十担或一二十担,随家丰俭。所以贫人家至十一岁而始行事者,为难办此物耳。亦有舍钱与贫女阵毯者,谓之做好事。盖一岁中一僧止可御一女,僧既允受,更不他许。是夜大设饮食、鼔乐,会亲邻,门外缚一髙棚,装塑泥人、泥兽之属于其上,或十馀,或止三四枚,贫家则无之,各按故事,凡七日而始撤。既昏,以轿伞鼔乐迎此僧而归。以彩帛结二亭子,一则坐女于其中,一则僧坐其中。不晓其口说何语,鼓乐之声喧阗。是夜不禁犯夜【全国没有宵禁】,闻至期,与女俱入房,亲以手去其童,纳之酒中。或谓父母亲邻各点于额上,或谓俱尝以口,或谓僧与女交媾之事,或谓无此,但不容唐人【中国人】见之,所以莫知其的。至天将明时,则又以轿伞鼓乐送僧去。后当以布帛之类,与僧赎身,否则此女终为此僧所有,不可得而他适也。余所见者,大徳【大德,元成宗大德年间】丁酉【年】之四月初六夜也。前此【这之前】父母必与女同寝,此后则斥于房外,任其所之,无复拘束堤防之矣。至若嫁娶,则虽有纳币之礼,不过苟简从事,多有先奸而后娶者。其风俗既不以为耻,亦不以为怪也。阵毯之夜,一巷中或至十馀家。城中迎僧、道者,交错于途路间,鼓乐之声,无处无之。” 和群友讨论了一下——中国古代女子初潮平均年龄14,东南亚地区是热带、亚热带,人要早熟一些,所以这个习俗应该是赶在初潮前让僧侣破处,大概是当时当地有初潮后再破处不吉利的迷信。 顺便,据这本书记载,真腊国的产妇也很有意思: “产妇 番妇产后,即作热饭抺之,以盐纳于阴户,凡一昼夜而除之。以此产中无病,且收敛常如室女。余初闻而诧之,深疑其不然,既而所泊之家有女育子,备知其事。且次日即抱婴儿,同往河内澡洗,尤所恠【同“怪”】见。又每见人言番妇多淫,产后一两日即与夫合,若丈夫不中所欲,即有买臣见弃之事【汉代朱买臣因为家贫被妻子抛弃,后来受益于汉武帝推行察举制,官至丞相。一说朱买臣一心读书,冷落了妻子,所以才被抛弃】。若丈夫适有远役,只可数夜。过十数夜,其妇必曰:“我非是鬼,如何孤眠?”淫荡之心尤切。然亦闻有守志者。妇女最易老,盖其婚嫁产育既早,二三十岁人已如中国四五十人矣。” 真腊人早衰老的主要原因倒不是婚姻早,而是气候和基因使然,再加上不注意保养和打扮。你比如说高加索人种(即西方国家主要人种)的人,就是比亚美人种(旧称蒙古人种、东亚人种等,现在社科院说要纪念几乎被灭族的印第安人,建议改用亚美人种)的人更易衰老一些,哪怕是老处女也是如此。另外一个P站之前查禁儿童色情视频【联合国定义未满十八周岁即儿童】,结果亚洲区很多被误封的,原因之一就是这个。不过过早的性行为确实有一些害处,比如增加妇女宫颈疾病乃至癌症的发病率,耶诞节时我刚写过。 最后,既然真腊国有用热饭和盐令产妇产后阴户变小的偏方,我也列几个中国的偏方: [uploadedimage:14622967][uploadedimage:14622968] 2023年1月7日。 第67章 少女与剑 推荐BGM:【『赴烽烟』“万剑归于山海间” 【原创曲】-哔哩哔哩】 https://b23.tv/cSSUIFm 现在“击剑”往往被用来形容男酮。然而在古代,厉害的剑法往往都是由年轻女子传授的。 汉·赵煜《吴越春秋》(宋·徐天祜、明·钱福注解): “……范蠡对曰:臣闻古之圣君,莫不习战用兵。然行阵队伍,军鼓之事,吉凶决在其工。今闻越有处女,出于南林(《越旧经》:南林,在山阴县南),国人称善,愿王请之,立可见。越王乃使使聘之,问以剑戟之术。处女将北见于王,道逢一翁,自称曰袁公,问于处女:吾闻子善剑,愿一见之。女曰:妾不敢有所隐,惟公试之。于是袁公即杖箖箊竹,(箖箊竹名:箖在寻切,箊央鱼切。【古代的“反切”大致就是“甲乙丙切”,乙的声母拼丙的韵母得甲的读音。注意,这只是简略的说法,尚有例外。】《吴都赋》:其竹则筼筜箖箊。)竹枝上颉桥【桔槔】末堕地,女即捷末。(《艺文类聚》引《吴越春秋》处女善剑事与此小异,曰:袁公即挽林内之竹,似枯槁,未折堕地,女接取其未。按此书,未字当作末,捷通作接——《易》:昼日三接。《礼记》:太子生,接以太牢。《左传》:子同生,接以太牢。注:并音捷【上面的“接”都读作“捷”音】。)袁公则飞上树,变为白猿,遂别去。见越王,越王问曰:夫剑之道,则如之何?女曰:妾生深林之中,长于无人之野,无道不习,不达诸侯,窃好击之道,诵之不休。妾非受于人也,而忽自有之。越王曰:其道如何?女曰:其道甚微而易,其意甚幽而深。道有门户,亦有阴阳,开门闭户,阴衰阳兴。凡手战之道,内实精神,外示安仪,见之似好妇,夺之似惧虎。布形,候气与神俱往,杳之若日偏,如滕(滕当作腾)兔追形逐影光,若彿彷呼吸往来,不及法禁,纵横逆顺,直复不闻。【可能有脱漏,其实该断句为“闻斯道者”】斯道者,一人当百,百人当万。王欲试之,其验即见。越王即加女号,号曰越女,乃命五板之堕长高习之,教军士。(《诗》注:一丈为版,五版为堵。《左传》:五版为堵,五堵为雉。版亦作板。此堕字疑当作队,长疑是上声,高或人名也。)当世(胜字上疑当有莫能二字)胜越女之剑。” 在金庸改编版越女剑故事中,这名越女名叫阿青,十二三岁在山上牧羊时,被后面出场的白猿指点了剑法,并且每天白猿用竹剑作势要打羊,阿青也用竹剑和它缠斗。三年后范蠡来找阿青,让她教越军剑法以对吴国复仇,阿青对他一见钟情。白猿吃醋了,三次想杀掉范蠡,都被阿青拦下,并且最后还被阿青打断双手。【绝了,什么人兽+青梅竹马不敌天降小故事。】但是阿青只教了几天就不辞而别。原来她知道范蠡心上人是西施后,她也吃醋了——估计心里还在骂范蠡为什么喜欢青梅竹马(西施)胜过天降(阿青我)。【严格来说也不算青梅竹马,范蠡生于楚国宛地三户,西施生于越国句无苎萝山下苎萝村,只是西施入吴宫前,范蠡曾朝夕相处教导过她,更类似于师生恋。这么说来,金庸改编版里白猿和阿青也是三年的“师生恋”。】后来越军攻破姑苏,范蠡与西施在馆娃宫重逢,正欲恩爱,却见阿青手持竹剑如入无人之境,三两下就将竹剑抵在西施心口。但她最后却被西施的美折服感化了,没下杀手就走了。而西施被剑气所伤,从此就落下了心口痛的毛病。【关于范蠡、西施的结局,有两种说法:《吴越春秋·佚文》:“吴亡后,越浮西施于江,令随鸱夷【即范蠡】以终。”《墨子·亲士》:“是故比干之殪,其抗也;孟贲之杀,其勇也;西施之沉,其美也;吴起之裂,其事也。”也就是说,两人都被越王句【勾】践(或其夫人)给淹死了(四舍五入就是殉情)。而《越绝书》则给出了另一种说法:“西施亡吴国后,复归范蠡,同泛五湖而去。”】 宋·白玉蟾《修真十书·玉隆集》: “真君【晋代著名天师许逊,我以前摘录他的《灵剑子》水过一篇,有印象吗?】尝至新吴,憩于柏林,忽有女童五人,各持宝剑来献,真君异而受之(其地今为植林观【疑是“柏林观”之误】)。既而偕至真君之第,惟日击剑自娱,人莫能测。真君识其【乃】剑仙也,常礼遇之,卒获神剑之用。(真君飞升之后,遂隐于首值【又作手植】柏之下,因号柏树仙童。)” 类似的还有很多,就不一一列举了。 究其根源,或许是古人认为,男子如同剑,女子如同剑鞘;剑与剑形制各异,或许不能互相感悟,但一种剑对应的剑鞘总是和它浑然天成、门当户对的。另外,剑鞘胜过剑的锋芒,就如同男女之事上,“没有耕坏的地,只有累死的牛”一样,都是阴胜于阳之道。所以仙、隐之女子中,可以存在某些非常懂剑、剑法的。 另外,“剑与剑鞘”这个譬喻也被用于房中术领域。《参同契》上阳子【元·陈致虚】注曰:“……外则皆为傍门左道,如内视五脏,存想泗呵,外履斗宿,步罡握诀;或习房中之术,御女三峰;或行九一【九浅一深或九女一夫】之道,剑法五事【柏树仙童五人?】,对境接气,浊乱元胞。是皆秽行,乃傍门之最下者。” “外履斗宿,步罡握诀”一句让我想起,古代研究天文的除了儒家也有道门。那么明清时天文研究的倒退,除了朱元璋搞天文知识的家族世袭(可参考拙作《元明清时期,中国衰落的几个标志》),或许也与道门中视此为旁门左道有关。 2023年1月7日、8日。 第68章 为什么说“巨乳是异端,贫乳才是正义”? 为什么说“巨乳是异端,贫乳才是正义”? 首先,纵观整个动物界,绝大部分哺乳动物,包括人类的近亲,即灵长目的其他动物在内,雌性都是只在哺乳期乳房才会明显隆起,只有人类、奶牛这两三个物种是例外。所以我猜想,人类最早并没有成熟女性乳房长年明显隆起这一性状,得等到人类穿衣服穿得越来越多了,很难再像其他灵长目动物那样,用屁股变红、散发特殊体味等方式表明自己发情、适宜交配了,这才逐渐选择出这一性状。因此,巨乳乃是哺乳动物界的“异端”、灵长目的“异端”,是人类为了适应穿衣服变多了才选择出的“冗余性状”。 再者,非哺乳期乳房的大小其实与到了哺乳期奶水是否充足关联性有限。与奶牛不同,人类雌性的乳房大小主要由脂肪多少决定,与乳腺是否足够发达关联性有限。所以一个巨乳如果在哺乳期和非哺乳期乳房大小变化很小,那么她其实很可能是奶水不充足的,会饿着自己的孩子。这更加说明,巨乳乃是“异端”、“冗余”,并且涉嫌“虚假宣传”。 又及,想想巨乳要怎么养成。除了天生激素分泌失调的人,绝大多数巨乳都需要营养过剩才能养成。在现代工业文明这个“异数”出现之前,巨乳是一个社会绝对的极少数、异端。那么人类的好运还能持续多久呢?根据联合国不完全统计,一些国家肥胖泛滥的同时,全球遭受饥饿的人数也在逐年增长,现在有近九亿人在忍受饥饿,近两亿人在忍受极端饥饿。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随着贫富分化的进一步加剧,随着白左“性别平等审美”对人类审美的强暴,女性隆起的乳房将被广大社会底层视为“多余”、“浪费可以长身体其他部位的能量”、“过分凸显性别差异”等,于是又回归“巨乳是一个社会绝对的极少数、异端”的老路了。也就是最近两三百年的“异数”,才让“异端”不那么异端。 最后,我是炼铜术士,所以我定义“巨乳是异端,贫乳才是正义”。这里是我的文字的世界,所以我的话就是真理,直到你按下“退出”键为止。 其实我是装的。我觉得,虽然可爱的巨乳比贫乳少得多,但也确实有一些可爱、不油腻的巨乳或者正常乳存在。所以只要可爱,我是没有偏见的。不过有些话想要说出来,所以借题发挥一下。希望贫乳的人不再自卑,如果被人笑话了,就告诉她:呵呵,真正的“异端”是你们这些巨乳啊。 2023年1月13日 第69章 《太平御览》选注(其一) (因为北大和抖音合作的“识典古籍”我还没有用习惯,所以继续使用苏州图谱的“知识图谱”,以后可能会二者兼采。) (前几天我说我要写的先咕一下。) 《四库全书》本《太平御览》: “人事部二十一    美丈夫下     美妇人上 ………… 美妇人上 …… (《诗经》)又曰:齐侯之子,卫侯之妻,东宫之妹,邢侯之姨,谭公惟私。【惟,为。私,姐夫或妹夫。】手如柔荑,肤如凝脂,领如蝤蛴,齿如瓠犀,螓首蛾眉。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。” 这一段节选自《诗经·卫风》著名的《硕人》一篇(不知道为什么没有节选前面说庄姜身材高挑的一段),写春秋著名美人庄姜(卫侯正妻齐国姜氏,“齐侯之子”、“东宫之妹”是说她是齐侯的亲女儿、齐国世子【太子】的(同母)亲妹妹。后来这任卫侯谥号“庄”,夫人于是被尊称“庄姜”)的美貌。可惜的是,齐强卫弱,差距太大,卫庄公(卫前庄公)于是娶庄姜以亲近齐国,但在这场不太门当户对(论爵位倒是门当户对)的婚姻中,却不敢和美人庄姜发生关系,怕育有子嗣、继承君位后,卫国彻底沦为齐国附庸。(以上是学者给出的诸多说法的一种。)或许这也是一种因祸得福,因为春秋时期的女子婚龄往往过早,越是贵族、越漂亮越早,所以往往“红颜薄命”,很多美人早逝(不一定早衰,但很可能早逝),而庄姜则因此而长寿。(以上是我个人猜想。)《史记》记载:“庄公五年,取齐女为夫人,好而无子。又取陈女为夫人,生子,蚤【早】死。陈女女弟【“女弟”乃“妹妹”的书面语】亦幸於庄公,而生子完。完母死,庄公令夫人齐女子之,立为太子。”陈国嫁给卫庄公的两位公主、姐妹花都在生子后早逝,卫庄公于是让庄姜收养其中妹妹的儿子完,并将完立为太子,也就是后来的卫桓公。卫庄公死后,庄姜又活了很久。到了战国末年,卫国这个小国终究还是因为婚姻和其他问题而亡了国:魏国杀死了当时的卫侯卫怀君,灭卫,立他的弟弟、魏国女婿卫元君为傀儡卫君安抚人心。后来秦国夺取卫地,改立卫君角为君。秦始皇称帝后,卫国仍然是“国中之国”,不过仅存野王城一城以祭祀先祖。秦二世即位,卫君角终于结束了他的傀儡国君生涯,被废为庶人。(因为卫国已亡,所以他们三个都没有谥号。) “…… (《左传》)又曰:卫侯自城上见巳氏【当为“己氏”】之妻发美,使秃之以为吕姜髰【即“剃”】。” 卫后庄公从城墙/城楼上看到己氏妻子头发漂亮,派人剃下来作为自己夫人吕姜的假发。后来卫后庄公落难,逃命逃进了己氏家里,许诺将身上国君才能享用的上好玉璧送给己氏,只求保命。结果己氏说,你猜猜把你杀了,这玉璧会去哪里?于是杀了他。(估计是卫后庄公贪图己氏妻子美色,但忌惮己氏势力,所以才说只喜欢她的头发,要过来摸一摸闻一闻什么的。) “…… 《国语》曰:恭王游于泾上,密康公从。三女奔之。其母曰:必致之于王。夫兽三为群,人三为众,女三为燦【即“灿”】。今以美物归汝,而何德以堪之?康公弗献。一年,王灭密。” 周恭王在泾水流域游猎,密康公跟从在身边。(泾水流域)有三个同姓女子(很多学者认为是“同姓女子”,但我觉得未必同姓)来投奔密康公。【人长得帅?】他母亲劝他:【孩子,你把握不住,】一定要献给周恭王。三个女子,数量不少了,又都这么漂亮,你的造化、德行消受得了?密康公终究还是没有把持住,没有献给周恭王。不到一年之后,周恭王就找借口灭了密国。(周恭王:人长得帅了不起?哼哼,睁开眼看看谁才是老大。) “…… 《史记》曰:纣囚西伯,而闳夭之徒以有莘氏美女献纣,纣大悦,乃放西伯。” 周代之前有两个有莘氏方国,一个是己(妀)姓有侁氏(有莘氏),和商王室有世代姻亲关系,比如商汤的两个正妃之一、为他生下长子太丁的就是有侁氏之女;另一个是姒姓有莘氏,则是周王室的世代姻亲,比如周文王正妻【正妃】太姒。(传说两个有莘氏都是夏禹后代,也有人认为后者属于碰瓷。)这里应该是后一个有莘氏,毕竟前一个有莘氏和商王室关系那么近,需要你插手?这个女子的名字没有流传下来,因为出身于姒姓有莘氏,有的书称她为莘姒。有的书说莘姒是妲己的亲戚,似乎是将姒姓有莘氏误当作己姓有侁氏(有莘氏),所以以为莘姒和己姓有苏氏的妲己有亲戚关系。【顺便订正一个错误,以前我在一篇拙作里猜想妲己可能是帝辛(纣王)最后一次征讨东夷时带回来的,可能不是妃子而是祭祀用的牺牲。但查了一下,并没有文献支持我的猜想,还有书记载妲己在帝辛即位第二年(或第九年)就进宫当了帝辛的正妃,所以我应该是猜错了。】(另外,有文献记载,周国还给帝辛进献了许多“玉女”。有学者说,玉是贵重且象征祭祀的,所以这里“玉女”很可能就是巫女。) 那么莘姒在帝辛的后宫里没有亲戚吗?还是可能有的,因为有学者(真的不是我)提出了这么一个猜想: 帝辛囚禁周文王姬昌后,认为周国光是献上妻族姒姓有莘氏的女子来表忠心是远远不够的,于是姬昌长子、接替他当代理西伯的伯邑考亲自带着自己女儿(或者是姬昌小女儿、自己妹妹)来朝歌。结果帝辛直接把伯邑考施以醢刑(剁成肉酱),还逼伯邑考的父亲和弟弟们吃下以表忠心。后世忌讳此事,于是多有隐晦,比如将事中人物改用别名,比如传说伯邑考女儿一进宫就被处死了,没有侍奉杀父仇人,于是留下了这些记载:后世就纣之身,杀三无辜,为炮为烙,杀梅之女【持此说的人认为“梅”通“某”,即代理西伯伯邑考】,为桊梏三百。殷邦之君子,无小大,无远迩,见纣若大山将具崩,方走去之,惧不死刑,以及于厥身,邦乃遂亡。(《清华简》,少见的记载此女为梅伯之女的文献。)鬼侯【伯邑考】有子而好,故入之于纣,纣以为恶,醢鬼侯。(《战国策·赵策三》,只写醢鬼侯,没写是否杀掉了此女子。)梅伯【某伯,西伯姬昌】、鬼侯【伯邑考】,皆纣之诸侯也。梅伯说鬼侯之女美,令纣取之。纣听妲己之谮曰,以为不好,故醢梅伯,脯鬼侯。(《吕氏春秋·行论篇》高诱注。按这个说法,姬昌和伯邑考都死了,民间传说和其他文献说姬昌活着回了周国,可能是“美好的幻想”。同样没写帝辛是否杀掉了此女子。)刑鬼侯【伯邑考】之女而取其环,截涉者胫而视其髓,杀梅伯【也指伯邑考】而遗文王其醢,不适也。(《吕氏春秋·过理篇》,写了此女遇害,但也提供了帝辛让周文王吃“梅伯肉”的故事细节,与一些文献及民间传说中帝辛让周文王吃“伯邑考肉”的细节对应。)九侯【当时“九”与“鬼”音近相通】有好女,入之纣。九侯女不憙【喜】淫,纣怒,杀之,而醢九侯。(《史记》) 这个女子也没有流传下来名字,一般称为鬼侯女、九侯女、梅伯女,后世小说家强名之为“鬼芈”。她真的一进宫就被帝辛处死了吗?未必: “武王乃手太白以麾诸侯,诸侯毕拜。遂揖之。商庶百姓咸俟于郊。群宾佥进曰:上天降休。再拜稽首。武王答拜,先入适王【帝辛】所,乃克射之,三发而后,下车,而击之以轻吕,斩之以黄钺。折,县【悬】诸太白。乃适二女之所,既缢,王又射之三发,乃右击之以轻吕,斩之以玄钺,县诸小白。乃出场于厥军。(《逸周书》)” “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诸侯,诸侯毕拜武王,武王乃揖诸侯,诸侯毕从。武王至商国,商国百姓咸待于郊。于是武王使髃臣告语商百姓曰:上天降休!商人皆再拜稽首,武王亦答拜。遂入,至纣死所。武王自射之,三发而后下车,以轻剑击之,以黄钺斩纣头,县大白之旗。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,二女皆经自杀。武王又射三发,击以剑,斩以玄钺,县其头小白之旗。武王已乃出复军。(《史记》)” 帝辛见于记载的有名字(或者说是“专有名词”)的后妃就妲己、莘姒、鬼侯女三人。如果说鬼侯女早死的话,那么这里被逼自杀的应该是妲己和莘姒。但有人说妲己是正妃,这里却是“嬖妾二女”(《逸周书》则直呼“二女”,似乎默认周人都知道是哪两个女子),所以不可能是妲己。所以,真相应该是“鬼侯女”没有早死,并且她的真实身份是伯邑考之女,在牧野之战后和莘姒一起被周武王姬发逼死了。学者猜想,仅供参考。 姬发逼死莘姒、鬼侯女,或许除了作为洗刷耻辱的标志,也有“鬼神”上的考虑——为帝辛“镇魂”,免得他死后作祟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记载:暴君楚灵王众叛亲离后,申亥念在其曾有恩于先父而收留了他。不久,楚灵王在申亥家里上吊自杀,申亥竟杀了自己两个女儿为他殉葬。我想此举除了出于所谓报恩、忠义,也是出于迷信鬼神,怕楚灵王王者之躯孤独而死,以后恶鬼在自己家族身上作祟。 有点长了,下一篇还是简洁一点更好。至于下一篇是不是续此篇的“其二”,看我心情吧。 2023年1月15日 第70章 《太平御览》选注(其二) (书接上回) 齐国姜氏可能是有美貌的基因,所以当时的各种书籍中都频繁出现孟姜(姜家大女儿)、齐姜、吕姜(姜姓吕氏)等,还出了著名美人庄姜,“姜”几乎成了美人的代名词。之前我讲《陈风》时提到的夏姬,最后巫臣【楚国申县(今河南南阳北)县尹,故号“申公”。芈姓,屈氏,名巫,一名巫臣,字子灵】直接叛楚投晋带她私奔晋国,这位美人的美貌也遗传下来了: “…… 《左传》曰:【晋国大夫】叔向欲娶申公巫臣氏【即巫臣和夏姬的女儿】。其母曰:吾闻甚美必有甚恶,而天钟美于是,将必以是大有败也。【大致和《道德经》的“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”意思相近。】昔有仍氏生女,黰黑光可以鉴,名曰玄妻,乐正后夔娶之,生伯封,实有豕心。夫有尤物,足以移人,苟非德义,则必有祸。(尤,异也。)” 《太平御览》这一段其实有脱漏或者删节,完整版应该是这样的: “初,叔向欲娶于申公巫臣氏,其母欲娶其党【母亲的亲族】。叔向曰:吾母多而庶鲜,吾惩舅氏矣。【我妈那边都是姨妈,连远房舅舅(母亲的庶兄,和母亲同父异母)都没有几个,我戒忌娶那些舅舅的女儿(妻族势力太弱小)。】其母曰:子灵之妻【夏姬】杀三夫、一君、一子,而亡一国、两卿矣,可无惩乎?吾闻之:甚美必有甚恶。是郑穆少妃姚子之子,子貉(hé)之妹。【夏姬是郑穆公少妃姚(桃)子的女儿,子貉(郑灵公)的妹妹。】子貉早死无后【这里把郑灵公早死也视为夏姬带来的灾祸了;又或者意思是郑灵公没有后代,所以上天将姚子的美貌和运气都让夏姬继承了;又或者,郑灵公落得如此下场,夏姬却好好的,运气用在前面了,以后下场更惨】,而天钟美于是,将必以是大有败也。【其实你少说一件,就是夏姬的异母兄长子蛮早夭,后世传说子蛮也是被夏姬榨干而死的。】昔有仍氏生女,黰(zhěn)黑而甚美,光可以监,名曰玄妻【这里是描述玄妻头发黑美】。乐正后夔取之,生伯封,实有豕心,贪惏无餍,忿颣(lèi)无期,谓之封豕。有穷【氏】后羿灭之,夔是以不祀。且三代【夏、商、西周】之亡、共子【晋献公太子申生谥共】之废,皆是物也,女【汝】何以为哉?夫有尤物,足以移人。苟非德义,则必有祸。叔向惧,不敢取。平公强使取之【晋平公:兄弟别怂啊,怕你妈吗?没事,就说是我的旨意】,生伯石。伯石始生,子容之母【叔向嫂子】走谒诸姑曰:长叔姒生男。姑【婆婆】视之。及堂,闻其声而还,曰:是豺狼之声也。狼子野心。非是,莫丧羊舌氏矣。【不是这孩子,谁能毁掉羊舌氏啊。】遂弗视。”(羊舌氏是晋献公弟弟后代的其中一支,世代担任军中羊舌一职而得氏名,叔向是羊舌职二子羊舌肸的字。) 顷公十二年(公元前514年),晋侯的两名宗族人,祁傒之孙、叔向之子,相互诋毁于国君之前【互揭对方老底呗】。六卿本就想削弱公室,于是就依照刑法全部灭掉他们的宗族(祁氏、羊舌氏),并把他们的封邑分为十个县,各卿让自己的儿子去做县大夫。从此,公族再无与卿族抗衡的可能,晋君更加微弱,六卿都强大起来。(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,主要由狐氏、先氏、郤氏、胥氏、栾氏、范氏、中行氏、智氏、韩氏、赵氏、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。)(估计是这次株连太广导致人心不定,第二年六卿就建议晋顷公“铸刑鼎”,造出了晋国第一部成文刑法典,稳定人心,告诉大家,我们不是乱杀的,是“有法可依”的。) 美人真的会带来祸害吗?其实大概是因为美人会被强者争夺,又分散强者的精力,使他败于更强者或者阴谋,直到这名美人被杀或被视为祸水。美人的后代会带来祸害吗?大概只是继承了母亲的美貌,所以从小被溺爱、娇生惯养,所以更容易闯祸。或许这就是尤物移人的道理吧。 “…… 《公羊传》曰:骊姬者,国色也(其颜色一国之选)。” 如果看过晋文公重耳故事的话,应该知道骊姬,我就不多说了。骊姬有时也写作丽姬,而西施也有丽姬的别号,两者撞名了。 “…… (《公羊传》)又曰:邾娄颜夫人者,姬【其他文献多作“妪”】盈女,国色也。” 这里《太平御览》仍然只节选了一句,原本的故事是这样的:邾娄国颜公为君的时候,邾娄国前代国君的女儿有做鲁国前代国君夫人的。当时鲁孝公还年幼,颜公在鲁国国君的宫殿中奸淫了前代鲁君的九个未出嫁的女儿【自己外侄女?】,并且伙同坏人准备杀死鲁孝公,结果鲁孝公大难不死,他们杀死的是鲁孝公乳母的儿子。事情败露,鲁国鲍广父与梁买子背着鲁孝公找周天子告状,周天子让鲁国鲍广父与梁买子诛杀颜公,立大夫叔术为邾娄国国君。颜公夫人是老妪“盈”(或者姬盈)的女儿,国色天香,说谁能杀掉杀颜公的人,自己就再婚嫁给谁。叔术贪图颜公夫人的美色,杀掉了鲍广父、梁买子。 颜公奸淫自己外侄女还不算最离谱的,汉代刘定国直接乱伦自己父妾、弟妻和自己女儿:“至孙定国,与父康王姬奸,生子男一人。夺弟妻为姬。与子女三人奸。……【汉武帝】诏下公卿,皆议曰:定国禽兽行,乱人伦,逆天,当诛。上许之。定国自杀,国除为郡。”(《史记》) “…… 《战国策》曰:晋文公得南威,三日不朝,遂推南威而远之,曰:后代必有以色亡国者。” 南威,又作南之威,可能本来意思是南国(南方,可能是周南、召南)一个名“威”的女子。能让明主晋文公三日不朝,也是当时著名的美人。 “…… 《汉书》曰:武帝李夫人本以倡进。初,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律,善歌舞,侍立起舞,歌曰:北方有佳人,绝世而独立,一顾倾人城,再顾倾人国。宁不知倾城与倾国?佳人不可得。帝叹息曰:善,世岂有此人乎。平阳【平阳公主】因言延年有女弟,帝乃召见之,实妙丽善舞。李夫人少而早卒,上怜悯焉,图画其形于甘泉宫。” 因为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还记载了汉武帝少时读书,和陪读书童韩嫣(后来还有其弟韩说,两兄弟)相爱的事迹(一些书将原文“相爱”翻译为“友爱”,我直接不译)(后来汉武帝还找馆陶公主晚年的面首董偃喝酒),所以有人说汉武帝是双性恋,对李延年、李夫人也是兄妹两个都爱。要我说,也可能是“铜双性恋”,你看李夫人“少而早卒”,被汉武帝一直纪念,而韩嫣、李延年后来都因为作奸犯科被杀,不见汉武帝有什么爱情、宠爱;相反,霍去病在甘泉宫的狩猎中假装误杀了冲撞舅舅卫青的李敢(李敢认为父亲李广之死是卫青一手造成,冲撞并打了卫青),由于武帝此时正宠信霍去病,便包庇霍去病的罪责,并对外宣称李敢是狩猎时被鹿撞死的。(一年后霍去病病逝,年仅24岁。)只怕是韩嫣、李延年壮老,又没有霍去病那样的大功,所以宠爱不再了。 “…… (《东观汉记》)又曰:初,光武闻阴丽华美,而悦,叹曰:娶妻当得阴丽华。后为皇后。” 这故事更是家喻户晓,我就不多说了。 “…… 《汉武故事》曰:帝起明光宫,发燕赵美女三千人以充之,率取十五以上、二十以下,年满四十者出嫁。凡诸宫美人可七八十,帝从行郡国,载之后车,与上同辈【和汉武帝在车队同一列】者十六人,员数恒使满。皆自然美丽,不施粉白黛黑,衣轩者【服侍更衣和上下车的人】亦如之。” 如果记载属实的话,那么看来汉武帝其实和唐代白居易差不多,喜欢不大不小刚刚好的。(又或者是装的。)汉武帝还带着几十号诸宫美人巡游郡国,是给诸侯王和天下人炫耀吗? “…… 《晋阳春秋》曰:荀灿字奉倩,常曰:妇人者,才智不足论,自以容色为主。骠骑将军曹洪女有美色,灿于是聘焉,容服帷帐甚丽,专房宴寝。历数年后,妇偶疾亡。未殡,傅嘏往唁,灿大哭神伤,曰:佳人难再得。痛悼不已,岁馀亦亡。” 名字叫“灿(三女为燦【灿】)”、“奉倩”,果真追随倩女而去了。 “…… (《晋阳春秋》)又曰:谢鲲邻家有美女,鲲挑之,女织梭投之,折其两齿。” 好家伙,和邻家少女调情,把自己牙齿调掉两颗。魏晋时期风气开放,所以才有这种事情。 说起牙齿,我想起古代琉球国【清末被日本吞并,现为日本冲绳县】习俗,认为女子牙没长齐象征年轻,所以贵族女子和部分平民女子流行将一颗或几颗门牙敲掉一半。 “…… (崔鸿《十六国春秋》)又《后赵录》曰:石虎郑后名樱桃,晋司徒仆射郑世达家妓也,在中【众】猥妓中,虎数叹其貌于太妃,太妃给之。 又曰:前秦苻坚灭燕,慕容冲女弟年十四,殊色,坚纳之。” 郑樱桃是暴君石虎第三任妻子,给他生了两个儿子;后世却有人看到有史书记载郑樱桃的出身为“优僮(童)”,就说郑樱桃是美少年,是石虎的娈童、男宠,这是不知道表演歌舞、倡优剧的童子或侏儒有男有女吗?慕容冲倒是苻坚的男宠,不过上文记错了,应该是慕容冲14的姐姐清河公主而不是妹妹先入宫,后来12的慕容冲也进去了。(《晋书》:初,坚之灭燕,冲姊为清河公主,年十四,有殊色,坚纳之,宠冠后庭。冲年十二,亦有龙阳之姿,坚又幸之。姊弟专宠,宫人莫进。长安歌之曰:一雌复一雄,双飞入紫宫。)(汉武帝:还是你玩的更开,我都没敢让韩嫣、李延年他们直接住在后宫,我还要点脸。【后来还因为韩嫣借自由出入后宫的机会私通宫女而处死了韩嫣。】) “…… 《(旧)唐书》曰:乔知之尤称俊才,所作篇咏,时人多讽诵之。则天时,累除右补阙迁左司郎中。知之有侍婢,曰窈窕娘,美丽善歌舞,为武承嗣所夺。知之怨惜,因作绿珠篇以送与婢。婢感愤自杀。承嗣大怒,因讽酷吏罗织知之,下狱死。” 《绿珠篇》: 石家金谷重新声,明珠十斛买娉婷。 此日可怜君自许,此时可喜得人情。 君家闺阁不曾关,常将歌舞借人看。 意气雄豪非分理,骄矜势力横相干。 辞君去君终不忍,徒劳掩袂伤铅粉。 百年离别在高楼,一代红颜为君尽。 “人事部二十二     美妇人下 …… 《尹文子》曰:齐有黄公者,好谦卑,有二女,皆国色,尝谦辞毁之,以为丑恶。丑恶之名远布,年过而一国无敢聘者。卫有鳏夫,失时冒娶之,果国色。” 太谦虚了有时候也不好。那么周代“年过”、“失时”是多少岁呢?其实当时不同社会阶层的标准有差异,北齐-唐代孔颖达研究过这个问题:周时天子是“一星终”后,也就是岁星在十二星次运动一周后,即十二岁时行冠礼,比庶人十五行冠礼早三年,证明当时确实是天子计算虚三岁,地位越低虚岁越短,直到庶人没有虚岁,和后世习惯男子虚一岁不一样。然后不同的文献又留下了不同的标准:《大戴(礼记)》说:男三十,女二十,有昏娶,合为五十,应大衍之数,自天子达于庶人,同一也故。《春秋左氏》说:国君十五而生子,礼也;二十而嫁,三十而娶,庶人礼也。礼,夫为妇之长殇,长殇十九至十六,知夫年十四、十五见士昏礼也。【十九至十六岁死叫长殇,有妇人为夫君服长殇,所以当时应该有十四、十五结婚的男子。】许君谨案:舜三十不娶谓之鳏,文王十五而生武王,尚有兄伯邑考,知人君早昏娶,不可以年三十,非重昏嗣也。若郑意依正礼,士及大夫皆三十而后娶,及礼云夫为妇长殇者,关异代也或有早娶者,非正法矣。天子、诸侯昏礼则早矣,如左氏所释毛诗所用家语之说,以男二十而冠,女十五而笄,自此以后可以嫁娶,至男三十,女二十是正昏姻之时,与家语异也。(孔颖达注解版《礼记注疏》。) 简单说,当时天子、国君重婚嗣,所以结婚早,国君十五(算上虚岁)而生子都是合礼的,庶人就不一样了。可能是担心庶人结婚太早,婚后不能专心服侍贵人。不过后世统治者有不同的思路:早生多生,人口多了,才有挥霍的资本啊。所以汉代规定女子年过十五不结婚就“五算”(五倍人口税),估计有继承战国时列国变法和秦朝陈规的成分——其实春秋时期就礼崩乐坏了。尹文子是战国时人,很可能已经经历了变法,所以女子“年过”可能是指超过十五没有结婚。 “…… 《淮南子》曰:曼颜皓齿,形姱骨佳,不待脂粉芳泽而美者,西施、阳文也(许慎注曰:阳文,楚好女也)。 又曰:蔡之幼女,卫之稚质,纂组奇綵,抑黑质,阳赤文(纂组,织组也,如今之绶也,浅黑见赤其上也),汤、禹之智不能逮也(言不能及二国女之行也)。” 后一句我曾经引用过几次,可能有人还记得。有一处地方和这个版本小异,你能找到吗? “…… 刘向《列女传》曰:萧史者,秦穆公时人,善吹箫,能致孔雀、白鹤。穆公女弄玉好之,公以妻焉,一朝随凤飞去。” 后世“吹箫”、“弄玉”的典故出处。 “…… 《襄阳耆旧纪》曰:楚襄王游云梦,望朝云之馀,上有云气。宋玉曰:昔先王游高唐,怠而昼寝,梦一妇人,暧乎若云,皦乎若星,将行未至,如浮如倾,对曰:我帝季女,名曰瑶姬,未行而丧,封乎巫山之台,精魂为草实、为灵芝。” 这则故事我以前也提到过。所谓巫山神女,大概率就是巫山巫女装扮的神女,用神仙的容颜、装束和独特的熏香、戏法等让你产生错觉。(有学者说,既然是“游云梦(泽)”见到的山,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巫山并非今日巫山,而在今天洞庭湖以北的长江北岸。今天湖北荆州市境内有八岭山,有庞大的古墓群,尤其是先秦楚国古墓最多,可能就是当时的巫山,至少是离巫山不远的祖先祭祀之山。后来人们逐渐把云梦泽的巫山和夔州的巫咸国巫咸山搞混了,其实前者在楚国国都附近,而后者在楚国西陲。再后来因为巫山、巫峡是长江三峡最长的一峡,声名远播,于是大家只知夔州巫山了。)而瑶姬“精魂为草实、为灵芝”的说法,似乎也证明我猜想秦代方士“种桃采芝”可能隐喻女子未必为错。晚清王韬跑去日本考察,还写了这么一首诗:“一月之中易两姬,要使餐花比馔玉。两行红粉尽嫣然,如余好色流媚目。三女成粲【燦,灿】我所欢,惜若蟠桃犹未熟。……” 我还想起之前引用《朱子语类》,朱熹弟子黄升卿在“耳目之聪明为魄,魄是鬼”一句后面注解:“某自觉气盛则魄衰,童男童女死而魄去化。”一般认为这里是把“化去(即死去、生命消散去、离造化而去)”二字写反了,但或许这里“化”其实通“花”,指“生命之花”或者别的什么花呢?就像瑶姬死去之后,精魂化作了(或者进入了)草实、灵芝一样。 “…… 《西京杂记》曰:卓文君好眉色,如望远山,脸际常若芙蓉,肌肤柔如脂。十七而寡,为人放诞风流,故悦长卿之才而越礼焉。长卿作《美人赋》以自别。”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我以前专门写过一篇。因为是条懒狗,当时我有一部分内容是凭记忆写的,比如卓文君十八岁嫁人结果未婚夫在婚礼前死了。现在看《西京杂记》和其他一些文献,卓文君应该是十六岁嫁人,十七岁守寡,十八岁和司马相如私奔才对。估计当时要么是我记错了,要么是后世小说家有处女情结,所以改了故事,说所有故事都在卓文君十八岁那年发生,并且死的是未婚夫,所以卓文君还是处女云云,我不加甄别直接引用了。远山眉在后来是女子常画的一种眉形,不知道是不是就是我喜欢的,眉淡而可见的那种。 “…… 王子年《拾遗记》曰:魏文帝所爱美人姓薛名灵芸,常山人也。芸年十七,容貌绝世。时明帝选良家子入宫,灵芸别父母,歔欷累日,泪下沾衣。至升车就路之时,玉唾壶承泪壶即如红色。及至京师,壶中之泪凝如血矣。 又曰:蜀先主甘后,沛人,生微贱。里中相者云:此女后贵,位极宫掖。及后长,体貌特异:年十八,玉质柔肌,态媚容冶。先主置后白绡帐中,户外望者,如月下聚雪。河南献玉人,高三尺,乃取玉人置后侧,常称玉之所贵,比德君子,况为人形,而不可设乎?后与玉人洁白齐色,观者殆相乱惑。嬖者非惟嫉于后,亦妒在玉人。后欲毁之,乃诫上曰:昔,子罕不以玉为宝,春秋美之。今吴、魏未灭,安以妖玩经怀?勿复进也。上乃彻玉人,众嬖皆退。当时以甘后为神智妇人。 又曰:吴主潘夫人,父坐法,夫人输入织室。容态少俦,江东绝色,同幽者百馀人,谓夫人曰神女,敬而远之。有司陈于吴主,使图其容,夫人忧戚不食,减瘦改形,工人写之,以进吴主。主见喜,以琥珀如意抚案,嗟曰:此神女也,愁貌尚能感人,况在欢乐?乃纳于后宫。 又曰:孙亮作绿琉璃屏风,每于月下清夜舒之。常爱宠四姬皆振古绝色,一名朝姝,二名俪姬,三名洁华,四名洛宝。 又曰:周成王时,有因祗国,去王都九万里,献女士一人,善于工巧,体貌轻洁,被纤罗杂绣之衣,长袖脩风,至则结其襟带,恐飘飖不能自止;善织,以五色丝引而结之,则成文锦。” 可以看到,汉末三国初的一些美人十七八才出嫁,既晚于汉代,又更晚于魏晋南北朝,证明当时大严寒、大饥荒、大瘟疫、大动乱对每个人人生轨迹的影响。 “《吴会分地记》曰:土城者,勾践时索美女欲以献吴,于罗山得西施郑旦,作土城贮之,使近道,习见人,令贤傅母教之三年。” 大概正是见到或听到了这种传说,金庸才会写范蠡教了西施三年。(另外,“西施郑旦”究竟是一人还是两人尚有争议。)罗山今天叫苎(苧)萝山,或许“苎”其实是由“贮”而来的? “段龟龙《凉州记》曰:隐王美人张氏,色艳出家为道,乃自投门楼,双股顿折,口诵经,颜色自若,俄而死。” 啊这。 “《典说》曰:司隶冯方女,国色也,避地扬州。袁术登城见而遂纳焉。诸妇害其宠,绐言【骗她说】:将军以贵人有志节,但见时示忧色,必长见敬重。冯氏如其言,术益哀之。诸妇因绞悬之厕,言自杀,术诚以为不得志而死,乃厚葬之。” 啊这。 “《方言》曰:娥、〔女+嬴〕?(音盈),好也。秦曰娥(言娥娥也)【《列子·周穆王》:“娥媌靡曼者。”注:妖好也。今人解作轻盈美丽。又,“俄”本义倾斜。】;宋谓之〔女+嬴〕(言〔女+嬴〕〔女+嬴〕也);秦晋之间,凡好而轻者,谓之娥;自关而东,河淆之间,谓之媌(今关西人亦呼好为媌,吾交切)【媌,眉目美,一说眼眶之中眼睛美。我猜想,媌妙音近,苗少意近,皆幼小,所以媌可能也通作妙。】,或谓之姣(言姣洁也,音皎);赵魏燕岱【疑此处当为代,指代地,下一处才是岱,指泰山】之间,曰姝(音枢,亦四方通语耳),或曰妦(言妦【丰】容也,音蜂);自关而西,秦晋之间故都曰忓(秦旧都今扶风雍县也,晋旧都今太原晋阳县也,其俗通呼好为忓,五于切)【注意是忓不是忏,hàn,善。多音多义,不一一列举。】 又曰釥(踖眇切)、嫽(俗夭切),好也。青徐海岱之间曰釥,或谓嫽(今通呼小姣洁好者为嫽眇)好,凡通语也。朦(已红切)庞(鸱鸿切),丰也。自关而西,秦晋之间,凡大貌谓之朦或谓之庞,丰其通语也。 娃(乌佳反)媠(诸遇反)窕(途了反)艳美也。吴楚衡淮之间,曰娃;南楚之外,曰媠(言婑媠也)。宋卫晋郑之间,曰艳;陈楚周之间曰窕;自关而西,秦晋之间,凡美色或谓之好或谓之窕。故吴有馆娃之宫,秦有漆娥之台(漆音七)【本来是漆的异体字?,下木,上两点水加七,可能是形容头发乌黑亮美】。秦晋之间,美貌谓之娥,美状为窕,美色为艳,美心为窈。奕偞,容也。自关而西,凡美容谓之奕或谓之媟(奕奕偞偞,皆轻丽之貌也)。”【上文一些生僻字其实我输入法里有,但如果在txt中保存就会变成?,估计得安装扩展汉字库或者换编码。不知道P站支不支持,所以我还是加了说明。】 以前经常看到有人说,唐代以胖为美云云,然后就会有人纠正不对,说唐代和先秦是以健康的丰满、壮硕为美,不是肥胖或者虚胖,唐玄宗看安禄山跳舞其实是类似于看搞笑节目,不是喜欢安禄山的胖。看了上面汉代扬雄的《方言》片段,很多都可以和《诗经》遥相呼应,我觉得将先秦的审美标准概括为“健康的丰满、壮硕”也是不够准确的。或许一个时代其实不止一种主流审美,所以上面的《方言》之中,全国各地都既有丰满壮硕之美,亦有轻盈娇小之美。(那么有没有既丰满又轻盈的呢?) “《书记年》曰:梁武岷山,献女于桀,二女曰琬、曰琰。桀受女,刻其名于苕华之玉,苕是琬,华是琰。” 按照《太平御览》另一卷的引用,这一段应该是:《竹书纪年》曰:后桀伐岷山,岷山女于桀二人,曰琬、曰琰。桀受二女,无子,刻其名于苕华之玉,苕是琬,华是琰;而弃其元妃于洛,曰末喜氏。末喜氏以与伊尹交,遂以夏亡。 黄色文学永久地址: huangsewenxue.com 免翻发布:huangsewenxue.net 自动回复箱:bijiyinxiang@gmail.com 原来形容女子青春年少的“韶华”二字,竟可能来自于夏桀亡国的一段典故。而妺喜之所以和商国间谍伊尹勾勾搭搭,也不是收了伊尹的贿赂,而是故意灭亡夏朝,报复移情别恋、抛弃自己的夏桀。当然,这也只是众多说法的一种。